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端。北纬34°23'-34°40',东经110°09'-110°25'。东邻河南省灵宝县,西连华阴市,南接洛南县,西北与大荔县毗邻,北与山西省芮城县隔河相望。南北长约30千米,东西宽约22千米,总面积526平方千米/444.96平方千米。总人口16万人(2004年)。
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,邮编:714300。行政区划代码:610522。区号:0913。拼音:Tongguan Xian。 行政区划 潼关县辖4个镇、4个乡: 镇:城关镇、秦东镇、太要镇、桐峪镇 乡:安乐乡、高桥乡、南头乡、代字营乡 自然地理 [地理位置]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,居秦、晋、豫三省交界处。东接河南省灵宝县,西连本省华阴市,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,北濒黄河、渭河同本省大荔县及山西省芮城县隔水想望。界于东经东经110°09'30"——110°25'32"北纬34°23'30"——34°39'00"之间南北长28.4公里,东西宽约24.6公里,总面积526平方公里。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,是连接西北、华北、中原的咽喉要道,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。 [气候] 潼关属暖温带大陆性雨热同季的季风型干旱气候。南北差异大,光能资源较充足,热量和降水量偏少,时空分布不均。四季分明,冬夏长,春秋短,处平均风速3.2米/秒。 [交通] 陇海铁路交于城南,310国道、西潼高速公路横贯全县。 [水文] 县境内有自产水和过境客水两大部分:自产水指汇入黄河4条一级支流的11条支流;客水指黄河、渭河。 人口状况 2003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 157911 人(公安数据)。男女性别比为 103.2 。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,全县全年出生人口 882 人, 死亡人口 685 人, 出生率 5.97 ‰,死亡率 4.64 ‰,全年净增人口 197 人,自然增长 1.33 ‰。 人口分布 2000 年常住人口中, 居住在城镇人口 29975 人, 占常住人口 19.89% ;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120728 人,占常住人口的 80.11% 。 城关镇: 25863 人;港口镇: 10917 人;太要镇: 25261 人;桐峪镇: 17606 人;秦东镇: 6083 人;城郊乡: 12411 人;安乐乡 12105 人;高桥乡: 13601 人;南头乡: 11604 人;代字营乡: 12292 人。 家庭户人口 2000 年全县共有家庭户 36000 户,家庭户人口为 146966 人,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 4.08 人,比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 4.14 人减少 0.06 人。 年龄构成 2000 年全县常住人口中, 0 - 14 岁人口为 46190 人,占常住人口的 30.6% ; 15 - 64 岁的人口为 97435 人,占常住人口的 64.7% 。 65 周岁及以上人口为 7078 人,占常住人口的 4.7% 。同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 0 - 1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0.5 百分点,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 0.2 个百分点。 民族构成 2000 全县常住人口中,汉族人口为 150371 人,占常住人口的 99.78% ;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332 人,占常住人口的 0.22% 。与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汉族人口增加 21115 人,增长 16.3% ;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18 人,增长 5.7% 。 受教育程度 2000 全县的常住人口中,接受大学(大专以上)教育的 2958 人;接受高中(含中专)教育的 16088 人;接受初中教育的 56130 人;接受小学教育 56562 人(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毕业生、肄业生和在校生扫盲班)。与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每百人口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;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 7 人上升为 21 人;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 95 人上升为 115 人;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 365 人上升为 402 人;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 392 人上升为 405 人。 民间文化 古 战 船 潼关古战船孕育诞生于古县城附近的高桥乡 、秦东镇,辐射兴盛,传承于高桥乡高桥 、税村一带,其装扮表演 以古代战船为原型,故得此名。西汉时初见雏形,明清时发展兴盛。 古战船表现分为五个部分;一是流星、铁鞭开路、静场,二是竹马先行,三是古战船表演,四是舞狮舞龙,五是锣鼓助阵,渲染气氛。竹马 、战船场以彩绘、剪纸、绢花装饰,有龙、虎头像认示两阵。 竹马、战船表现了潼关水陆两站的配合形式 ,是黄河流域古代战争为民间艺术结晶。被誉 为“中华一绝”。 踩 高 跷 高跷亦称“木棍上的秧歌”,五虎张“高跷”一般分为“文跷”和 “ 武翘 ” 两大类,均依照戏剧中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。表演者手持各种道具,排成队列,在雄浑鼓乐的伴奏下,踩这铿锵有力的节奏,翩翩起舞,如下腰、劈叉、鹞子翻身、鲤鱼打挺、扑蝶、原地旋转360 0 以及叠罗汉(造型)等,精彩的表演,高难度的造型,常常博得观众的惊叹和称赞,甚至表演绝活。 背 芯 子 潼关南街芯子产生于古潼关南街辖区境内,同时也有邻近的少数人参加,以铁制骨架为各种装饰艺术的“芯”,承载一至数名小孩,加上动作表演,以高、险、奇、巧成为南街的一种特色艺术,深受广大群众及外国友人的喜欢。 芯子为手工及表演技艺,其铁芯要用熟铁再经过多次锻打,使其成为刚柔兼济的专用钢材,既能承载重物,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动,让人有一种艺术的美感,可以表演古今的戏剧、民间传说及其它多方面的内容。 南街芯子的规模可大可小,可以在大型广场演出,也可以在舞台上演出;可以单独演出,也可以和锣鼓、秧歌等配合演出。同时有背芯子、抬芯子和车芯子之分,以便根据不同的场合安排出不同的活动内容。 矿产资源 该县秦岭地区,埋藏有金、银、铅、石墨、大理石、蛭石等多种矿物,分布范围较广,藏量比较丰富。据今发现北宋“崇宁三年”(1104)的矿洞石刻,大约900年前就有民开采金矿石。在潼峪、蒿岔、太峪、东桐峪等峪道都发现有矿洞遗址,仅麻峪就有72孔。历代官府屡禁庶民开采利用。明代17任兵宪都残酷地镇压过矿民。清康熙《潼关卫志》在“乡贤”中记述潼关卫指挥使盛德的镇压矿民情况:“嘉靖二十九年矿寇猖獗,公率兵击之,兵溃,公奋力战,遂为贼害”。《潼关县新志》记述:西潼峪佛头崖下有铜矿,官府曾经开采,因矿苗未成熟而终止。清代还有矿师勘查,立石标记。又载:西南牛角岭有煤矿,民国十年(1921)有人集资开采,因资竭而辍,但不知其是否有煤矿。建国后,1958年“大炼钢铁”时,群众在东桐峪河浪铁砂发现砂金,一度广为流伟。1965年陕西省地质局派出勘探队在本县秦岭山区对矿产资源进行普查,经普查、初查、详查确有金矿石。1972年县筹建开发大理石矿。1975年前后,近山地区社、队集体和个人挖掘蛭石、大理石、蛭石加工等工、副业生产迅速兴起。 在开发大理石、蛭石的基础上,依据地质勘探资料,开发金矿石。1975年筹建潼关县金矿。1976年渭南地区潼关金矿开始筹建,1977年陕西省革委会决定,渭南地区潼关金矿与洛南铬矿合并为陕西省潼关金矿。1979年县金矿因资金、技术不齐,遂移交由陕西省潼关金矿。1984年陕西省潼关金矿改属冶金工业部,分设东桐峪、潼峪矿区,5个坑口,有职工1655人,其技术力量雄厚,机械化设备较为齐全,日产原矿石500吨,为国家定点的国营中型黄金矿山企业。1985年生产黄金1.61万两,实现利润206万元。同年,县筹建李家金矿,1986年筹建县小口金矿,到1989年两矿分别年产黄金2617.38两和5554.25两。同时,冶金部潼关金矿的东桐峪矿区,改设东桐峪金矿,隶冶金部。 随着国家矿山建设的发展,集体和个人采矿选炼黄金的浪潮迎风而起。1979年李家村公社马峰峪口大队第三生产队成立采矿队以后,陕西省冶金局多次催促兴办采金队,县社队企业局已派员驻队指导,沿山社、队采矿陆续成立。到1985年全县有规模不一、技术设备不等的采矿队80多个。1981年太要公社成立黄金冶炼厂后,到1985年全县有黄金冶炼厂13家。原来开采矿石远销外地,年采矿石2450多吨,1980年折合年产黄金2152两,白银1397两,铅20吨,总产值26万多元。此后,进行自采自炼。到1985年生产黄金1.0万多两,白银2.35万多两,铅400多吨,总产值583万元,跨入全国生产黄金万两县行列。群众家庭氰化池、混汞碾、小球磨、氰化池772个。全县本年生产黄金突破3万两,每人平均1两以上。 经济发展 二00七年,全县经济平稳快速增长,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 一、综 合 国民经济增长快速。全县生产总值实现8.82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6%,增速创近十年来新高。其中,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.04亿元,较上年增长7%;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.49亿元,较上年增长27.2%;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.29亿元,较上年增长9.6%。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.8%、28.2%和60%。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720元,比上年增长19.72% 二、农 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。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9323万元(现价),比上年增长7.28%。其中,农业产值13489万元,林业产值946万元,畜牧业产值3821万元,渔业产值267万元,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00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8.89%、13.7%、35.54%、-4.8%、2.49%。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.3万千瓦,化肥施用量5845吨(折纯量)。 主要农产品产量: 2007年 比上年增长(%) 粮食 50725吨 7.4 其中:夏粮 20807吨 -17 秋粮 29918吨 35 棉花 690吨 37.2 油料 2602吨 10.6 苹果 5987吨 2.5 大枣 157吨 9.3 芦笋 6081吨 — 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: 2007年 比上年增长(%) 肉类总产量 3101吨 7.3 其中:猪 肉 2485吨 6.3 牛羊肉 463吨 7.7 禽蛋产量 430吨 1.2 大家畜年末存栏 9834头 -0.3 生猪存栏 22121头 0.4 羊存栏 4785头 -5.9 家禽存栏 7.31万只 20 渔业主要产品产量: 2007年 比上年增长(%) 水产品产量 295吨 -4.8 林业生产较快发展。全县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7000亩。其中荒山造林19995亩。绿色家园建设深入开展,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90多万元,新增基本农田3000亩。全年新修和整修渠道46.7公里,新打机井20眼,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500亩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。 三、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。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248万元(现价),实现增加值20100万元(现价),分别较上年增长35.8%和31.5%。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: 2007年 比上年增长(%) 黄 金 172555.5两 14.9 其中:成品金 134113.7两 26.2 含量金 38331.8两 -12.6 机 砖 2.21亿块 10.5 酱 菜 1360吨 8.8 铁精粉 2.5万吨 66.7 建筑业生产平稳。全县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4家,全年完成施工产值5850万元。 四、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。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34929 万元(不包含跨区域项目),较上年增长76.19%。其中,纳入统计范围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9912万元,较上年增长95.15%,一、二、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463万元、16236万元和12213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05.76%、83.42%和111.88%。 五、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。全县交通系统完成货物运输量163万吨,货物周转量13686万吨·公里;旅客运输量141万人,旅客周转量10826万人·公里。 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5978户,比上年减少1092户。移动电话用户达66624户,比上年增加9057户。全年完成电信业务量5856万元;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79.7万元,其中,函件7.37万件,报刊发行36.8万份。邮政储蓄年末存款余额45994万元,较上年下降0.3%。 六、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商品消费市场平稳。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363.9万元,较上年增长12.96%。其中,县的零售额22273.4万元,县以下零售额10090.5万元;批发零售业27637.6万元,住宿和餐饮业1628.3万元,其他行业3098万元。 对外贸易工作取得新发展。全县当年签定合同外资金额7222万美元,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1.7万美元。 七、财政 金融 保险业 财政收入支出双增长。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103万元,比上年增长 11.2%。其中,增值税316万元,营业税675万元,企业所得税140万元,个人所得税169万元,资源税63万元,国有资产经营收益1730万元,行政性收费收入260万元。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9508万元,比上年增长47.43%。其中,农林水利业支出1658万元,文化体育传媒业支出374万元,教育支出5277万元,医疗卫生支出1174万元,城建支出943万元,交通运输支出336万元,一般公共服务业支出6044万元。 金融业运行平稳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6093万元,比上年增长 10.1% 。各项贷款余额96318万元,比上年增长16.6%,其中,工业贷款3968万元,农业贷款32709万元,分别较上年增长 29.9%和46%。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143668万元,累计支出1264277万元,累计净投放现金120609万元。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。全年各类财产承保金额15190万元,人寿保险承保金额2290万元。全年财产保险理赔金额225万元,人寿保险理赔金额86万元。 八、科技 教育 文化 卫生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。全县共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,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,其中“200吨/日处理金精矿冶炼”、“潼关县黄河良种猪繁育”、“酱菜系列产品开发”、“周家城肉牛养殖示范小区”、“知识产权培训”等项目列入市级科技计划。共组织申报发明实用型和外观设计型专利10项,授权10项,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专利申报任务。 教育事业实力不断增强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,“两基”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。全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“两免一补”资金569.5万元。投资1331万元,新建校舍19180平方米,消除危房6808平方米,办学条件极大改善。培训下岗职工400余人,职教招生724人,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县第一所高标准公办幼儿园,成职幼教发展迅速。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76所,在校学生人数22524人,其中,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9950人,小学生在校学生数12574人。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%和98.3%。年末全县拥有教师人数1647人,其中,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50人,小学专任教师1097人。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945人,较去年增加了140人;中考成绩500分以上考生93人,占参考人数的4%,比全市高一个百分点。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。建立了潼关县民间艺术团,民间艺术背芯子、古战船、踩高跷等优秀文化节目多次赴中省市演出,增强了潼关的美誉度和知名度。组织编写了《十七大又出新篇章》、《高举旗帜奔小康》、《磨道湾》、《农村孩子》等文学作品。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文化下乡活动,组织文化活动3场,共送书10000余册,放电影160余场,送戏70多场。县文化馆共备藏书12000册。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。全县年末拥有医院、卫生院13所,卫生技术人员593人。其中,医师179人,助理医师60人,护士173人,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81人。2007年4月份,我县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县,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10.3万余人,参合率达92%,2550人次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助,补助金额360万元。 九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。全县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2624.7万元。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68.93吨,削减二氧化硫1247吨。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及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均为100%,环境不断得到改善。 十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在低水平线上。据1‰人口抽样调查,全县常住人口(指年内在本县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,不包括在本县登记为常住户口而年内离开本县半年以上的人)152700人;人口出生率为10.4‰,死亡率为6.25‰,自然增长率为4.15‰。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。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2604人,比上年减少195人,工资总额15743万元,比上年增加2687万元,人均年工资12475元,比上年增加2320元。县属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0384人,工资总额11938万元,人均年工资11515元。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40元,比上年增加390元,增长20%,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61元。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。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82843万元,比上年增长7.1%。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。年末城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9723人,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3563人。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12621人,已参加失业保险9636人。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6150人。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300人,农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数达8013人,全县支付低保资金485万元。全县4817人参加了住房公积金统筹,共统筹住房公积金471万元。 历史沿革 商代隶定国,称桃林。周代为畿内地,录虢国(北虢),称“渭汭”。春秋时称桃林塞,隶晋。晋侯使詹嘉处暇守此防秦。战国,秦厉共公二十四年(前453)隶魏。 秦惠文王六年(前332),设宁秦县, 属宁秦县辖地。汉高祖五年(前202),设船司空衙门,专管黄、渭河水运、船库。后以船司空官名为县名,隶京兆尹。新莽始建国元年(9),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,隶后承烈郡。 东汉复名船司空县, 隶司隶校尉部。 建安十八年(213),船司空县并入华阴,隶京兆尹。后经三国、魏、晋275年均属华阴县。北魏永熙三年(534), 属定城县(治所在今公庄村北之定),隶华州华山郡。西魏时定城县并入敷西县,直至北周。 隋开皇三年(583),属敷西县隶华州。大业三年(607)改隶京兆郡。五年(609)改敷西县为华阴县,潼关属之。唐垂拱元年(685),华阴县改称仙掌县,天授二年(691)分仙掌县东部(潼关)设潼津县,隶虢卅。圣历二年(699) 三月,改属太州(治所在今华县)。长安二年(702)撤潼津县,并入仙掌县。 神龙二年(706)复名华阴县,本县属之。 后经五代、宋、金、元约670余年,均属华阴县。明洪武七年(1374)设潼关守御千户所,属陕西都司。九年(1376),设潼关卫,属河南都司(明顾祖禹著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说洪武三年设潼关卫)。永乐六年(1408),属中军都督府。 清雍正二年(1724)撤潼关卫,五年(1727),设潼关县。 乾隆十三年(1748) 改设潼关厅,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。 民国二年(1913)废厅,设潼关县,属陕西关中道。二十二年(1933), 属陕西。二十八年(1939)属陕西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(治所在大荔 县)。三十六年(1947)属陕西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(治所在华县),直至解放。 1949午5月29日潼关解放,本县属渭南专员公署,隶陕甘宁边区政府。1950年5月,属渭南专员公署,隶陕西人民政府。1956年10月,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后,直属陕西人民政府,1958年12月本县与渭南县合并后,设潼关人民公社, 属渭南县,隶陕西人民政府。1961年8月15日恢复潼关县制,属渭南专员公署(1979年改称渭南地区行政公署),隶陕西人民政府,至今。 | 渭南市蛋糕店: 潼关县主要网站: 潼关县邻近旅游景点: ·中国各省人口排名 ·中国各省面积排名 ·全国行政区划代码及身份证号前6位查询 ·全国各地车牌号对应地区查询 ·全国各地长途电话区号及邮政编码查询 ·中国各省市区蛋糕配送范围一览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