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在世界花卉园艺的百花园中有一枝神奇的东方之花——菊花以其独具特色的姿容向世人展示着神奇的魅力。” 菊花入馔历史悠久,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写道: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
兼六香菊芽变
夹道欢迎的菊花
□供图/王子凡白新祥等
在世界花卉园艺的百花园中有一枝神奇的东方之花——菊花以其独具特色的姿容向世人展示着神奇的魅力。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。菊花的花朵其实是一个头状花序,其中每一个“花瓣”就是一朵小花,分为舌状花(花瓣)和筒状花(花心)。舌状花色彩丰富,除蓝色和黑色以外,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花色,并且舌状花的形态变化多姿,根据瓣型可分为平瓣、管瓣、匙瓣3类10多个类型。再加上重瓣性程度的不同,于是形成了色彩绚丽、千姿百态的曼妙容颜。谁能想到她的祖先只是不起眼的小黄花。她是怎样由自然界里一种自荣自枯的野花变成名贵的花中“四君子”呢?中国菊花的神奇魅力到底在哪里?
神奇的仙人之食
从历史文献中得知,最初让菊花进入人们眼帘的,是她独特的花期。最早有关菊花的记载是东周的《大戴礼记·夏小正》:“九月荣鞠。鞠,草也。鞠荣而树麦,时之急也。”菊花是作为物候的标志指导农业生产的。所以菊花又叫节华(华通花)。“鞠”就是指今天的菊,关于这个来源,陆佃《埤雅》云:“菊本作鞠,从鞠穷也,花事至此而穷尽,故谓之鞠”。古人以为一年中花事以菊的开放为终点。我们熟悉的元稹的诗“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后更无花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在人们对自然的恩赐依赖性极强的远古,一种植物可否食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是否受到重视。有意思的是,中国古人甚至用这一标准来衡量菊花的真伪。南朝梁·陶弘景在《名医别录》提及:“菊有两种,一种茎紫,气香而味甘。叶可做羹食者为真菊。一种青茎而大,做蒿艾气,味苦,不堪食用者为苦薏,非真菊也,叶正相似,惟以甘苦别之。”
菊花入馔历史悠久,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写道: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”唐·陆龟蒙《杞菊赋》序中说自己在住宅的空地上“皆树以杞菊,春苗姿肥,得以采摘,供左右杯案”。宋代文豪苏东坡宣称“吾以杞为粮,以菊为糗……”而司马光在《晚食菊羹》中极力称赞以菊叶烹成的菊羹:“啜有余味,芬馥逾秋兰。”并说食过后能使人产生“神明顿飒爽,毛发皆萧然”的美好感觉。明代高濂的《饮馔服食笺》,清顾仲的《养生录》等著作中均收录有大量菊花做的菜肴,如“凉拌菊”、“炸菊花”、“菊花粥”等。这些高士以食菊为乐,甚至菊老犹食,多少带有自命清高的内涵。
菊花在民间作为菜肴之一种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。唐代曾有一道菜叫缕子脍,就是用鲫鱼肉、鲤鱼子和菊苗加工而成。《范村菊谱》有“金饭”的记载,方法是将紫茎黄色菊苗和甘草一起略炸,候粟米饭半熟,倒入同煮,据说久食可以明目。今日广东人喜食以白色大菊的花瓣与蛇肉同煮的蛇羹,而北方则有“菊花火锅”的名菜,别具风味。此外,在各地菜肴中,还有“菊花肉”、“菊花鱼球”、“菊花鲈脍”、“菊花粥”等,都是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名菜。
菊花还有令人称道的药用价值,中医认为,菊花性甘寒微苦,具有疏风清热,平肝明目,消炎解毒的功效,用于治疗外感风热,头痛头昏,眩晕目赤、心胸烦热、痈疖肿毒等症。《神农本草》将菊花列为上品,认为“久服利血气,轻身耐老延年”。菊花入药有黄、白菊和野菊之分。黄、白菊属于“真菊”,黄菊花清热力强,白菊花明目力盛。而野菊即“苦薏”,解毒疗效甚佳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菊花含菊花甙、嘌呤、胆碱、小苏碱以及多种微量元素,对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甲型及乙型链球菌等有杀菌作用。菊花中含丰富的硒,能延缓衰老。菊花还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,镇静解热等作用。此外,菊花枕能使人酣睡,有助于治疗失眠、目赤、头晕、高血压等症。《澄怀录》云